李鸿昌 筚路蓝缕,因应潮流

发布者:马跃东发布时间:2023-02-21浏览次数:52

筚路蓝缕,因应潮流

——原广东商学院院长李鸿昌访谈


访谈人:徐靖捷、廖志伟

整理人:廖志伟



李鸿昌,男,汉族,1929年出生,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,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,中共党员,历任贵阳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、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、暨南大学经济系主任。1987年1月—1992年10月任广东商学院首任院长。兼任汕头大学名誉教授、全国高等财经院校《资本论》研究会副会长、广东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、广东省投资学会顾问等职。

李鸿昌于1987年至1992年间在原广东商学院担任院长。此时,广财经历了1978年广东财贸学院的筹建、1984年广东财经学院创设、1985年改名为广东商学院三个阶段。李院长面对学校刚刚建立时因资金不足导致的种种困境,在办学过程中主动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及企业联合办学,按需办学,以此打破学校早期发展的瓶颈。

李鸿昌作为历史的亲历者,为我们讲述了当时学校创立的艰辛,师生共渡难关的经历,学校顺应时代需要而制定措施的经过。这些事迹是每一个广财人需要铭记的历史,是广财的精神财富。

 

建校五周年暨图书馆落成,李鸿昌在大会上讲话(校档案馆供图)档案号1988-SX1212,1.0014


一、白手起家 百业待兴

广东商学院创建的起因是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。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,整个社会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、改革,逐步建立市场经济,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。市场经济的发展,需要依靠专业人才。广东原只有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两所高校设有经济系,此时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。广东省委考虑从实际需求出发,以为广东省培养财经人才为目的,筹划建立一所专门性的财经大学或者商业院校。

在这一背景下,广东商学院的建设几经波澜。先是从1978年12月份开始,原广东省财贸干部学校向广东省财办提出要改办为广东省经贸学院,期间经过专家一番调研考察,工作被暂时搁置。到了1981年,省财贸干部学校又进行新一轮调研工作,于当年11月17日向省财办又提出了《关于筹建广东财经学院的意见》,这一报告得到了省财办的积极响应,在198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启动广东省财经学院的筹建工作。其后,广东省财经学院于1983年成立并开始专科招生,1984年开始本科招生。1985年,学校争取到商业部的支持,改名为广东商学院。

我们当年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开始建校的。刚开始,广东商学院是一片草地,校领导和学校都是“穷光蛋”,学校只有一个牌子,广东商学院,确实很困难。商业部给了2000万的经费支持,主要是用来盖了第一教学楼,但是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,比如学生宿舍运动场建设等。我到任以后,发现学校经费太紧张了,最困难的时候学校曾经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,财务处的科长来找我,说:“院长,要想想办法呀!”,我也无计可施,只能厚着脸皮去找省高教厅,与此同时也到处“化缘”,解决资金困难。

除了缺乏办学资金外,我们还缺乏人才。学校刚刚起步,基础薄弱,一些人才心有疑虑,不愿意来,对方学校也不轻易放人。我曾想邀请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整个团队调动到广商来,一下子就能撑起一个专业。但是当时的广商对这样的团队吸引力还是不够大,住房和待遇都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,只能作罢。然而,新学校也有一定的优势,当时学校的硬件条件在当时是广东省内高校数一数二的,符合条件的人才到我们学校来工作,我们可以解决住房问题,这一点确实在当时吸引了一些人才从内地调动过来。我印象当时有中南财大、东北财大来了一批年轻人,他们感到广东有发展前途,广东改革开放走在前面,能吸引人。当然,仅依靠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还不行,还要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,才能稳固并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。


二、团结创新 共渡难关

学校发展初期,依靠团结奋进的一股力量,去克服重重困难。那时候学校强调集体领导,有什么事情,都由班子讨论决定。大家面对困难,都没有叫一声苦,并且兢兢业业,一心想着要努力把商学院办好,有一股精神在那里,再苦再累都没有太多感觉。这种精神力量对今天而言非常宝贵。当时商学院到赤岗的路还是泥巴路,每天早晚上下班都走这条路,学校班子成员从来没有怨言。我现在感觉到,商学院能够顺利地办下来,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,不是偶然的。

同时,不仅领导班子团结、教师团结,老师和学生也打成一片。当时学生向我直接反映问题是很普遍的。有学生直接闯进我的办公室,我问他有什么事情,学生说厕所坏了,怎么办,你给我们解决一下。我就让学生直接去找总务处。学生有问题直接来找院长反映,他认为很正常,我也认为很正常,师生之间没有什么距离。

在校内的团结气氛之下,我们当时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主要办法是办学模式的创新。商业部拨款的2000万,主要用于教学楼、行政楼等建筑的修建,其它如学生宿舍、操场、实验室以及教师补贴等一系列开支仍需要落实。于是校领导从办学的角度去解决经费问题。我们首先想到,作为一所商业院校,学校原本就有财税类的专业,诸如会计专业和税务专业,培养了社会上亟需的专业型人才。我们想到去寻求广东省审计局和税务局的财政支持。当时我对省审计局局长讲,我们学校办统计专业,可以定向为审计系统培养人才;审计局支持我们办学,花的钱比你自己去办一个审计学校投资要少得多、办学质量要高多了!就这样,省审计局局长被我说服,给了100万的资金支持。后来广东省税务局主动找到我们,请我们帮助培养税务人才。我们就提出,学校办学不易,学生要住,要有宿舍;要锻炼,要有操场;上课,要有课室,最后省税务局给我们支持了400万,我们用来盖了学生宿舍。现在校本部的税务楼,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盖起来的。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,学校只能通过开源的方式,争取更多的支持。而最值得一谈的是广东省建设银行的资助。1987年,省建设银行资助470万并提供500万元无偿贷款用于学校建设,培养银行金融人才。这件事情背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。当时,省建设银行的行长主动找到我,提出要为建行发展培养人才。我立即表示培养银行系统的人才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,也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之一,只是学校现在办学条件太艰苦,恐怕力不从心。行长则对我说有困难可以谈。于是,我指出学校现在虽然有教学楼,但是还没有图书馆、运动场等配套设施,需要400万来进行硬件建设,行长表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。我又趁热打铁,提出再给500万的贷款用于学校的发展,学校可以慢慢偿还,行长也答应了。最后,我说老师们的工资太低,能不能补助一点,向建行提出七十万的资助,建行方面也允诺了。次年,学校成立投资经济管理系并开始招生,每年为建设银行培养100名投资管理人才。有了建设银行的资助,学校开始开发教学楼北面的区域,如图书馆、运动场、二饭以及附近的学生宿舍,都是在那时建设起来的,老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。

我讲的这几个故事,就是广商早期几个专业由来的故事。其中1986年,学校与广东省财税局签订《关于共同开办税务专业的协议书》,广东省税务局资助400万元,用于成立税务系。1987年,学校与广东省建设银行签订《开办投资经济专业和银行学校中专班协议书》,省建设银行资助470万并提供500万元无偿贷款用于学校建设,培养银行金融人才,1988年学校就成立投资经济管理系并开始招生。1991年,学校与省建设银行还签订《委托代培大学生补充协议》,规定按照省建设银行要求定向培养投资专业学生。

我们当时采取结合社会需求办学的意识,是抓住了机遇,正如毛泽东说的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。这些办法解决资金短缺的同时,还为学校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。正是因为当年针对性地设置专业,学校学生就业情况非常好,税务、统计、银行系统中,现在有很多商学院的学生。我如今到汕头去,几个老税务局局长,都是商学院的老学生,要争着请我吃饭呢!


三、因应时代 高瞻远瞩

 

广东商学院培训楼一景(右)(校档案馆供图)档案号1993-SX1216,1.0003



广东商学院校园在1986年于赤沙村开始运营前,经历过三元里瑶台和仑头等地的办公和教学,正式招生则从1983年开始。第一届招生是商业会计专业专修班51人。1984年开始招生第一批本科生,当时是商业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招生41人,商业企业管理专业专科招生34人。1985年增设本科专业商业财务会计。1986年,学校根据商业部要求,开设烹饪专业,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由商业部分配,同时新增审计专业。这一年是广东商学院正式命名的一年,同时也是学校首次面向全国招收本、专科学生,当年在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湖南、广西、北京以及上海地区共招生91名省外学生。从1987年开始,学校开设专业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,蒸蒸日上。其中1988年新增本科统计学、税收、投资经济管理、审计学四个专业,增加了在内蒙古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地区的招生。1990年包括国际贸易在内,学校本科专业增加到7个,当年录取新生达到1000人。1992年,学校又增设法律专业,根据当年9月23日《羊城晚报》报道,学校是考生报考最热门的院校之一,得到省政府的重视。

我校的招生一直是很不错的,一方面得益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需求,另一方面则是我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好,能够吸引到学生报考。学校当年在设计学生宿舍时,特意规划4人一间、有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,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。据我了解,当年我曾经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山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学、武汉大学都没有这样的条件。我想,我们是一所新的学校,虽然经费比较紧张,但是创造条件还是必要的,要比较超前。当时我们通过合作办学,争取到了税务局、审计局、建行等单位的支持,还是需要高标准地把支持我们的经费用好、用在刀刃上。住宿条件提高了以后,学生们来到学校参观,都被这些条件所吸引,考生报考得人数多,自然抬高了我校的招生分数线,争取到了更好的生源。我校当年一直在一本招生,分数线相比中山大学都不算低的。除了学生,不少老师也因为优秀的生活环境而被吸引到学校工作。当时高校普遍是福利分房,省内和内地的高校教师住房非常紧张,很多教师只有单间可以居住。而学校修建的教师宿舍,一般都是二房一厅或者三房一厅,在当时来说,相对内地高校的住宿条件,甚至与省内高校比,都是比较好的条件。我认为这点对当年的教师还是有吸引力的,在现在来说不算优越,这个在当时来说,都算是一个是好的条件。

正因为广东商学院早期的校园建设思路与改革开放的浪潮相呼应,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才能够妥善解决建校初期资金紧张,师资不足等各项问题,取得不小的成绩。截止到1986年,在国家商业部的资金支持下,学校建成了第一期校舍包括:教学大楼、培训楼、教授宿舍楼第13-14栋、讲师宿舍楼第9-12栋,江南大道教工宿舍区也开始动工。我到任后,学校利用自身优势,在省经委、商业厅、粮食局、供销总社、审计局、税务局、建设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办学的资金帮助下,从1987年到1992年,学校先后建成了第二、第三期校舍,包括学一饭堂,第17、18、19、20、21、22栋学生宿舍,第4、5、6、7栋教工宿舍,图书馆、行政楼、田径运动场。校园建设初具规模,以1988年举行的“热烈庆祝广东商学院建校五周年暨图书馆落成大会”为标志,学校已具扬帆之势。


四、初出茅庐 一鸣惊人

 

李鸿昌到美国密苏里州大学访问参观时的留影(校档案馆供图)档案号1991-SX1214,2.0001


学校建校不久就开始尝试进行国际交流,互相学习。在1990年,我通过自己在武汉大学相识的教授,邀请了美国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的教授及其夫人前来交流。并且在当年与该大学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。当年西南密苏里州大学还派出了学生来交流,在广东商学院学习了几个月。后来我带领他们去潮州参观,当地赠送了美国教授一个花瓶。让外国学生来交流学习,这件事在当时的高校中是具有开创性的。

尽管广东商学院初创之时遇到不少困难,但是当时的校领导、教师和学生能够不畏艰难,砥砺前行,利用自身优势在招生中一举成名并引领高校教育的时代风潮。








联系我们
地址:
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仑头路21号图书馆3楼
电话:
020-84096833
档案部
综合档案室:020-84096833
邮箱:gcdagxsg@gdufe.edu.cn
学生档案室:020-84096221
邮箱:xsdas301@gdufe.edu.cn
人事档案室:020-84096856
邮箱:gcrsdas@gdufe.edu.cn
校史部
办公室:020-84096697
校史馆值班室:84096801
邮箱:gcxsg@gdufe.edu.cn
关注我们
广东财经大学 档案馆 版权所有 @2023